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诗全部是乐府歌辞。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短歌行》开头两解即与酒有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未晋初,阮籍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古琴曲,名曰《酒狂》。南北朝民歌中,写酒的也有不少,例如清商乐《读曲歌》。当时,民间音乐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都统称为清商乐。《读曲歌》属吴声歌曲(产生于吴地的歌曲的总称,含许多曲调)。”读曲“亦作”独曲“,即徒歌,歌唱时不用乐器伴奏。歌中有这样的词句:”思难忍,络啻语酒壶,倒写侬顿尽。“
隋唐时期,为歌唱写作的诗人很多。李白、元旗、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李益等诗人的不少诗,都曾被人们传唱,其中不少与酒有关,例如李商隐的《杨柳枝》:
暂凭搏酒胜元悔,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似惜长条。
杨柳校乃乐曲名。有白居易诗为证:”六么水调家家现,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昕,昕取新翻杨柳枝。“
又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唐代曾广为传唱。此曲原是一首琴歌,因琴歌将王维的诗重复了三次,故取名为《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渐渐脱离歌词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
唐贞观、开元年间,曾流传一首《凉州曲》:汉家宫里柳如丝,丰觅桃花连碧池。圣寿己传千岁酒,天子更贯百僚诗。
《乐苑》曰:”凉州,宫调曲。“《乐府杂乐》曰:”梁州曲,本在正宫调中,有大遍小遍。“
《醉渔唱晚》也是一首的古琴曲,其作者,有唐代诗人皮日休、陆龟蒙及”后世隐者“等几种说法。乐曲描写了渔夫放声高歌、豪放不羁的醉态。
敦煌乐谱中的《倾杯乐》,则是唐代流传的一支琵琶曲。
宋代的歌曲,主要是词。作为歌词的宋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宋·张炎《词源》)宋词的词牌,也就是乐曲,与酒有关者甚多,例如:醉太平(醉思凡)、酒蓬莱、醉中真(即洗溪沙)、频载酒、醉厌厌〈即南歌子)、醉梦迷(即采桑子)、醉花春(即渴金门,又名不怕醉、东风吹酒面)、醉泉子、倾杯乐、醉桃源(即阮郎归)、醉偎香(即朝中措)、醉梅花(即鹤鸪天)、洒落魄(即一制珠,又名醉落拓)、题醉袖(即踏莎行)、醉琼校(即定风波)、酶江月(即念奴娇)、貂裘换酒(即贺新郎)。
宋词中,反映或描写洒的作品不少。例如苏轼《念奴娇》的”人生如梦,一搏还酶江月“,《水调歌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的”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另外,姜菱《石湖仙》、《淡黄柳》、《角招》、《越九歌》、《霓裳中序》、《惜红衣》、《翠楼吟》、《玉梅令》都唱到了酒。
在南宋,音乐还被用作推销洒的手段。”赌军酒库“在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前后都要利用乐队、妓女和女孩子,或执乐器,或装扮故事中的角色,列成队伍,在街头游行,为推销新酒进行宣传。从酒库出发,到官厅表演了杂剧,演奏了音乐,再回到酒库。
金代,诸宫调《董西厢》卷七之尾声,板式为散板,结束音落在商音上,其内容也牵涉到酒:”红娘怪我缘何害,非关病酒,不是伤春,只为冤家不到来。“
元代的歌曲一一散曲,曲牌甚多,其名称与酒有关者,据不完全统计有:醉花阴、倾杯序、醉太平、醉扶归、醉中天、醉乡春、醉春风、醉高歌、醉旗儿、沉醉东风、沽美酒、梅花酒、醉娘子(又名真个醉)、醉也摩草、醉雁儿,等等。元代的戏曲一一杂剧与南戏,皆有乐谱传世,其名称与酒有关系的,杂剧有醉中天、梅花酒、酒旗儿、沉醉东风、醉春风、沽美酒、醉娘子、醉扶归、醉花阴、醉中天、醉太平;南戏有醉娘子、醉罗歌、沉醉东风、醉翁子、醉太平、醉扶归、醉中归、劝劝酒、(北)沽美酒带太平令、醉侥侥。
无论杂剧或南戏,还是散曲,以酒入词进行歌唱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白朴的杂剧《御沟红叶》的女主人公宫女韩妇人所唱的一段煞尾即为:”稳坐定自象满斟着碧玉园。拥跤绢将红叶儿怀中搂。你与我递一盏新婚庆喜的酒。“又如张可久的小令《朝天子·湖上》:
鹦杯,玉酷,梦冷芦花被。凤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矣。
寿过颜回,饱似伯夷,闲如越范蠢。问谁、是非?且向西湖醉。
明代和清代的音乐,有代表性的是民歌与小曲。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出现的民歌、小曲的歌词集和曲谱集就有《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寡妇烈女诗曲》、《玉谷调簧》、《词林一枝》、《挂枝儿》、《山歌》、《新镑雅俗同观挂枝儿》、《新镑千家诗吴歌》、《粤风》、《时尚雅调万花小曲》、《霓裳续谱》、《借云馆小唱》、《白雪遗音》等。这些集子皆收有?些与酒有关的民间歌曲。有的歌名中就有酒,例如《挂枝儿》中的《骂杜康》、《醉归队《家家扶得》、《酒风》;《白雪遗音》中的《这杯酒》、《酒》、《上阳美酒》、《醉归》、《未曾斟酒》等等。有的,内容中唱了酒,例如吴畹卿传谱的《山门六喜》,唱的就是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故事;浦文琪传唱的《玉娥郎》中有这样的词句:”五月五日是端阳,角泰香,艾虎挂门旁,富蒲洒满筋。“
明、清的戏曲音乐,与酒有关的也不少,例如传奇《郎嘟梦》有一出名字就叫《三醉》;明、清杂剧至今存有乐谱者,只有四个全折,其中一折就是《吟风阁》一剧的《罢宴》、昆曲《小宴》、京剧《武松打虎》等,酒都是角色歌唱的重要内容。
明、清的宫廷音乐,宴乐占有重要位置。例如清代的宴乐就有《中和韶乐队《清乐队《庆隆舞》、《筋吹》、《番部合奏》、《高丽国徘》、《瓦尔喀部乐舞》、《回部乐》、《卤簿乐》、《丹隆乐》等。其中,《筋吹》、《番部合奏》、《高丽国徘》、《瓦尔喀部乐舞》、《回部乐》都是少数民族音乐。宴飨在”三大节“即元旦、”万寿“和冬至举行,何时演奏哪一种音东,随着礼仪的进行而有严格的规定:”出入奏《中和乐》,臣工行礼奏《丹隆乐》,惰食奏《清乐》,巡酒奏《庆隆乐舞》。“(《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
公侯、缅绅等富贵人家,举行宴会时往往也以音乐惰酒,”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乐器用筝、基、琵琶、三弦子、拍板。…后乃变而用南唱。歌者只用一小板,或以扇子代之,间有用鼓板者。“(明·顾启元《客座曲话》)民国时期,民歌浩如烟海,其中与酒有关的数不胜数。其中以酒为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流行于陕甘宁一带的即有《八仙饮酒》、《九杯酒》、《十杯酒》,等等。光《十杯酒》,就有分别流行于石泉、安塞、新宁、淳耀、陕北等地的名同实异的歌曲。
民间器乐曲也有不少与酒有关,如广东音乐《三醉》、《醉翁捞月》、《玉楼人醉》、《吴宫醉舞》、《醉桃源》、《醉花阴》等等。
在戏曲中,以酒或醉为唱段内容的依旧很多,象京剧《贵妃醉酒》、河北梆子《太白醉写》,酒都是主人公感慨系之、放声高歌的由头与内容。另外,不少曲牌也与酒有关,例如传至民国的川剧笛子曲谱,就有《沽美酒》、《劝劝酒》、《民生酒》、《双奠酒》,以及专门在饮酒设宴时应用的《双花月》、《到春来》、《大河》等。
一九三二年,历史上部清唱剧诞生了。这就是韦瀚章作词、黄自作曲的《长恨歌》。它共有十个乐章:1.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合唱),2.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男重音、女高音二重唱),3.渔阳擎鼓动地来(男声七部合唱),4.惊破霓裳羽衣曲(未完成),5.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6.宛转娥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7,夜雨闻铃肠断声(未完成),8.山在虚无嫖纱间。(女声三部合唱),9.西宫南内多秋草(未完成),10.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合唱与男中音独唱)。在第三乐章,音乐特别强调了”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一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民国时期创作歌曲的内容与酒有关的也有不少,例如唐纳作词、聂耳作曲的故事影片《逃亡》的插曲《塞外村女》,段就有酒:
采了蘑菇把磨推,头昏眼花身又累。有钱人家团团坐,羊羔美酒笑颜开。
再如李叔同根据美国J·P·奥立韦的曲子填词的《送别》,酒为其段内容增添了无穷的惜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晓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如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音乐中有酒的歌曲数不胜数。例如山西民歌《诉苦翻身》,控诉了地主的罪恶:
地主吃的酒和面,占的是大楼院,粮食堆的高如山,现洋花不完。
又如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其第三段为:
好山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