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老子文化对一代文豪的影响至深。
以老子及其《道德经》为主要内容的老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而老子因其善酿,有美酒太清,且酒质,使善饮的孔子连醉三日,留下“惟酒无量不及乱”的千古名言,也使中华酒文化更加璀璨夺目。
史载,以老子道号“太清”为名的白酒传承已逾2500年了。自东周以来,一直是皇封贡酒。老子故里的酒匠们至今仍沿用古老的酿造方法酿制着醉人的太清美酒。
是世界公认的酒故乡,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将清泉的甘醇、丰收的喜悦,火热的激情,以及对上天的诚敬,揉和酿造在一起,捧出一种甘美的玉液,这就是酒。
酒在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浓郁醇冽的白酒一直是传统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生老病死,无论悲欢离合,也无论战场上的战或和,总免不了推杯换盏,触筹交错,真可谓喜也酒,悲也酒,兴也酒,败也酒。几千年来,人们对白酒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
老子在传世之作《道德经》中创立的自然、阴柔型哲学思想,是影响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之一。在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重阴弃阳的哲学思想下,其留传故里的太清酒酿造之法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手工酿制工艺,酒也讲究绵柔甘爽,香浓幽雅。同时,老子一贯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因此太清酒2500多年来都都讲究诸味自然协调。老子曾曰:“大器晚成”,太清酒酿出后自然是经过长时间地下贮存才灌装上市,正应了“酒是陈的香”;在现在看来,今天的白酒酿制工艺、口味也大多来自古人对老子道法自然的感化和彻悟,而不断得以流传下来。
有饮者说,太清酒宜先闻后饮。启封后的太清酒,先自一缕醇香飘飘悠悠似从太空中飘来相似,没曾相见先自冲入鼻腔深达脑海,酒不醉人人自醉。扑鼻而来的香气总令人不由自主先深吸几口,再痛饮一番;有时甚至觉得闻香远比畅饮更舒畅。
一位酒界泰斗评点说,这是“太清酒”的道法自然香。事实上,来自老子故里、道教祖庭的太清美酒正是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古法酿酒。才拥有了这种神圣、典雅、神秘而高贵的精神本元之气质,饮之既可陶冶情神,又能领悟大道自然真谛,正可谓道玄相衔。
品太清美酒,一看、二闻、三品。轻轻抿一口,任那醇醇的酒液从舌尖慢慢滑向舌根,流入咽喉深处,再幽幽地漫回来时,那股润、醇、厚、甘、香的不同风格,不由让人回想到昨天、前天,抑或是还有不曾体验过的明天。是品酒,还是品人生,亦或是其它?谁言个中滋味浅,只有不解风情人矣。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一生追求长生,研究炼丹术,酒作为送服丹药之伴侣,他又苦心钻研酿酒之法。老子年轻时喜欢游历四方求道,每到一处,见此土肥水美,民风淳朴,就欣然驻足,开坊烧酒,布施天下,为人祛病治邪。还诚招天下文人骚客,把酒临风,共叙人生、宇宙。
纵观我国历史的兴衰,也无不是与酒文化相联系着。晋代七贤之颓,开元八仙之盛,都足以证明。然自古以来,特别是近代,人们对酒一直褒贬不一。所谓“无酒不成席”,酒犹如友谊的使者,寄托着人们的情思。多少文人骚客,因酒吟诗,流芳千古;多少书画家,借酒恣意泼墨,勾画出超凡脱世绝作;多少哲人大师,一壶浊酒观古论今;多少政治家因酒添胆,干出惊天伟业等等。众所周知,陶渊明嗜酒成性,留下“白衣送酒”的佳话;李白诗酒同盛,传下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美名;杜甫被郭沫若先生称其为“酒豪”;苏东坡一生不仅爱饮酒,尤其喜欢酿酒,他几乎所有的诗、词、文、赋,皆是在酒后创作;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在《诗经》中,到处都可以读到酒的影子,到处都可以闻到酒的醇香。酒令人狂,兴酣落笔撼五岳,诗成啸傲凌神州。古来天下豪杰文人皆是视酒为知己。酒是一种生活,欧阳修天乐地乐,山乐水乐,皆因为有酒。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都有浓浓的酒味。陶渊明诗中有酒,酒中有诗,既使弃官无禄,感到欣喜的仍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更不用说狂饮著称,以善酿出名的大酒徒白居易了……
酒是火做的水,酿酒之五谷杂粮来自于土,人亦是水土养育化合而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半醉半醒间,惬惬凉意淌过温润的心头。如漫步在淡水的月光下,信手捻来三杯两盏,与其对饮空歌独酌,不若细品诗词真意。一如李白之佳作品,若抽去酒的成分,则色香味锐减矣。
老子文化出现之后,已跨越了25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每个时代都会从老子文化中摄取着丰富的营养,老子文化对每一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白酒的传承也是如此。
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进程中,人不言而喻仍将沿着这个历史惯性继续前行。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家和儒家是人灵魂的两面”,儒道思想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作用。